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800小说网 www.800xs.io,东方冕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引了大批野猪、猕猴来偷食。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到竹林里看护,不然大白天野猪、猕猴都敢成群结队,大摇大摆地来暴食一顿。它们破坏性极大。野猪将几米高的竹笋咬倒专挑尾部嫩的地方吃,一头成年野猪一餐破坏个几十棵竹笋不在话下。猕猴则爬上竹笋顶端掰下鲜嫩的笋尾,或在站在地上将笋尾摇下,一顿下来,到处是待枯的无尾竹笋。有一次,我跟随姑丈到竹林护笋,放眼望去“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翠竹梢去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蔚为大观。看护竹笋住的窝棚盖在竹林的中间,里面放了一箱鞭炮和两根竹筒,一旦发现野猪、猕猴的踪影,就放鞭炮或敲动竹筒,吓跑它们。那个晚上,我多次想象受惊的野猪、猕猴仓惶逃遁的狼狈相。然而这一夜它们没来,让我有些扫兴。尽管没有看到野猪、猕猴,我却欣赏了一场竹笋拔节时的吟唱。深夜万籁俱静,我带着好奇,手握电筒,在窝棚周围轻步走动,噼噼啪啪的声音从四周、远近传来。我问姑姑丈竹笋拔节为什么白天听不见,晚上才能听到呢?姑丈说告诉我:“这是因为白天鸟儿在竹林里和周边的树林里飞翔鸣叫,把竹笋的拔节声给盖住了。深夜清静,自然就能听到。”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竹笋拔节发出的噼啪声,是竹壳爆裂和剥落时发出的。”他叫我顺着他手中电筒光柱望去,一根4米多高的竹笋一片笋壳正在剥裂,发出轻微的声响。我问姑丈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导致竹笋拔节发出声响,他回答道:“有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我觉得姑丈的回答是最实在、最贴切的,倒是觉得自己问的可笑——姑丈毕竟不是科研人员,他能观察出竹笋爆裂会发出声响,已是难能可贵了。

    我带着满意的收获回到窝棚,听着山风的轻吟,在不知不觉中沉睡了。

    天亮走出窝棚,在窝棚的左边一颗笋不知什么时候钻出了土表,正在追赶周围比它高了许多的同伴。它能赶上同伴一样的高度吗?我相信只要阳光、水分充足,加上不可动摇的向上心,它就一定能够达到伙伴一样的高度。我为它鼓劲。

    伐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毛竹,色如碧玉,光滑修长,为岁寒三友之一,具高贵气节。每每望着它们倒在山民的刀斧之下,总有些惋惜,但是我无力阻止,也不想阻止,因为伐竹是山民们的必需。

    姑丈居住的谢坑自然村,坐落在一条山沟里,四周山峦叠嶂,绿竹成片。走进山村,随处可见毛竹的踪影。清澈的山泉水沿着毛竹管流进每户人家,叮咚有声。厅堂中竹制的靠背椅、茶几油光闪亮;卧室里的竹床,做工精细;厨房用的竹罐、笊篱、吹火筒古朴实用;围菜园的竹篱笆上,爬满藤蔓。盛夏,我斜躺在宽大凉爽的竹床上,边品着微苦的山泉茶,边欣赏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听着阵阵竹涛,感受着实实在在的田园风情,惬意徐徐而升。我怎能对山民们伐竹的举动置喙呢?

    当地有句俗语:“春护笋,夏壮竹,秋冬伐毛竹。”它高度概括了毛竹的生长特点,春夏当地不伐竹,伐竹会将竹笋、新竹折断,秋冬伐竹正当时。伐竹是一个重体力活,没有强壮的体魄,很难将毛竹伐下山。山民们用锋利的柴刀沿着毛竹底部砍下,嚓嚓几刀就能把毛竹伐倒。粗壮的毛竹一根重量可达一百多斤,将它们运送到山下可通车的山路上最费力。山民们在长期的劳作中,总结出多种省力的运送方法。溜沟运竹最常见。山民们把毛竹聚拢在山顶或山腰,再将毛竹一根根顺着凹陷的山沟溜至山脚。根根毛竹如一支支巨箭飞射,铿铿作响。

    在没有合适的山沟溜竹的情况下,伐竹者将整根毛竹劈成竹片,顺着山势编两道并行的竹篱笆,底部横铺上短竹片,形成一个光滑的凹槽。毛竹一放入槽中,立刻启动,朝山下飞驰。对通汽车路有困难,又无法使用人工溜槽运竹的竹林,山民们也有省力、提高运输效率的办法。他们开出一米左右宽的临时运道,上面铺上竹片,用两根结成环形的绳子,各捆住两根毛竹的一头,绳环的另一头搭在竹筒的两端,竹筒搭在肩上,拖着毛竹前行。由于路面铺了竹片,减少了毛竹与地面的摩擦力,拖运的时候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运送效率也比用肩直接掮毛竹提高了一倍以上。秋天天气燥热,山民们赤膊上阵拖运毛竹,只在脖子上围一块方巾,供垫肩膀之用。拖毛竹之前喝足山泉。拖运不远的路程,一粒粒豆大的汗珠,密密麻麻从汗腺中挤出,布满黝黑光滑的背部、前胸、额头,随着步伐的起落,滴滴嗒嗒往下淌。一个紧随另一个的拖竹山民,齐声“嗨呵,嗨呵”吼出劳动号子,浑厚的声音久久地在大山深处回荡。

    如今,这里的山民已很少上山伐竹,而是雇用外来工伐竹。他们单家独户或几家联合办起了一个个竹制品加工厂,生产竹筷、竹勺、竹锅铲、竹凉席和工艺品等,产品不但畅销大江南北,有的还漂洋过海销往欧洲、美洲,挣起了外国人的钱。姑丈几个儿子办起了竹制工艺品厂,生产精美的居室装饰品。去年,我到他们的厂子走了一趟,只见产品陈列室内,摆满了各式装饰品,足有50多个品种。大表弟拿起一个用竹蔸雕刻的如来佛头像,说:“原来毛竹砍了,就让竹蔸任其腐烂,现在挖来做雕刻,一个就能卖到几十元,精品能卖到几百元。”表弟衣着仍然朴素,但他的言语间却透出以前从未有过的喜悦与自信。

    临走时,表弟送给我两幅竹刻挂帘,一幅是李白的静夜诗,一幅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欣然收下了,因为从中我看到了山民们由简单的伐竹到精加工的变化,感受到了他们与时俱进的思想。

    我将两幅挂帘挂在书房,很别致。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