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800小说网 www.800xs.io,东方冕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牌匾是清代晚期邵武府正堂朱锡恩褒奖廖德昌的儿媳、廖玉堂的妻子付氏宜人的。付氏宜人是一个贤良、讲孝道、热心公益的人,是一个公认的贤妻良母。门朝西的廖氏大夫第临街的院落,三进二厅三天井,前店后宅。房屋穿斗式构架,三开间。瓜柱、门棂、花窗雕刻花草图案、历史故事。窗雕有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求鲤”、黄香“咨蚊饱血”和“孟宗哭笋”的典故。除此之外,还雕刻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关羽在华容道放曹操的故事。这些雕饰,技艺精湛,人物传神。

    谯楼:和平古镇现存东北两座谯楼。东门谯楼是三重檐歇山式,而其他三座谯均是两重檐的。东门谯楼,门洞用石条砌成,墙体用大块的卵石筑成。城墙脚下的这块“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是和平“旧市三禁碑”之一,为清代设立。由于当时社会地主少、农民多,农民每次把收成的大部分上交给地主,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上涨,地主就把大部分的粮食外运到邵武城关或福州,造成产粮地变为缺粮地,农民面临饥饿的威胁,因而设此碑,并轮流放哨,规定所有私自外运的粮食都必须没收或低价收购,因而它起到维护当时的粮食市场的作用。北门谯楼,当地人称“武阳楼”因它对面的山叫武阳山,清同治年间翻修过。城门的门洞用条石砌成,比东门门洞高大。城门两边各保留了一段用鹅卵石筑成的明城墙,鹅卵石上长满青苔,漫漶的缝隙间长着青青野草,四季皆有野花开放,充满了诗情画意。风雨谯楼,见证百年夕阳烟雨;古朴城门,迎送多少古镇喜忧。谯楼走过的是悠悠岁月,形容虽然残破斑驳,留下的却是耐人寻味的古镇历史。

    和平古民居的朝向,大多是坐西朝东,或坐东朝西。这种朝向导致夏天太阳长时间从天井上方照射至厅堂,使厅堂酷热难当。为了解决避暑问题,这里房子采取了两种遮阳的方法,即轨道推拉式和卷帘式。黄氏大夫第朝西的两座合院采取的就是轨道推拉式遮阳法遮阳。这种遮阳法就是在厅堂檐前梁枋上设置活动机关,用牡蛎片制成既可遮阳又可采光的遮阳板。若要遮阳就拉动机关的拉线,遮阳板就顺着轨道往天井上方运行,直至完全遮挡住;而将拉线反向拉动,遮阳板便往回运动。另一种转轴式,即用一个转轴来卷放遮阳布。廖氏大夫第使用的是这种里遮阳方法。

    此外,和平古镇还有司马第、郎官第、“恩光”宅、“贡元”宅等。

    位于古镇主街西侧的郎官宅,为现存二座郎官宅中的一座。这座郎官宅,门面朴实,砖雕窗户却精美无比,寓意深刻。窗棂用青砖精雕细刻而成,分别刻了琴、棋、书、画四样东西,充分彰显了这家主人――清光绪年间的书法家杜林光的艺术品味。

    “恩光”宅位于古镇北门,此宅门楼用青砖建成,砖雕少许,朴实大方“恩光”二字就刻在门额的青石板上,笔画苍劲有力。“恩光”宅有两大特点:一是大门朝北,在和平极其罕见;二是厅堂不在天井后,而在天井旁边,与其他的古民居厅堂在天井后不同。

    位于南门的“谢氏粮仓”又名“谢氏庄仓”为清中期建筑,外观为斗砖封火墙封闭的四合院式,风火墙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占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粮仓木制,仓底板距地面20-30公分以防潮。粮仓大部分保存完好,是一处罕见的古代庄园主粮仓。

    旧市义仓位于古镇东。早在明代,和平即已建有义仓。义仓主要用于救助孤寡贫病和灾荒之年赈济灾民。现存的义仓,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占地近400平方米。建筑外观为斗墙封火墙四合院式,内设仓房4间,可储谷1000余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所看到的义仓已非常破旧,而嵌于墙中的石板上刻的义仓条规和建义仓的功德碑仍然清晰可辨。

    和平古镇有“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谷称“旧市三宫”

    天后宫位于古镇区街北,坐东朝西,临大街,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奉祀妈祖娘娘。邵武历史上造纸业发达,和平的廖健顺、李行升两个家族在清代时赴福州、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经营纸业等贸易,因而发家致富,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该天后宫是廖健顺、李行升等为首捐资众助所建。占地400多平方米,有上下两殿,并建有戏台。每年元宵节,以8人抬的官轿抬出木雕妈祖圣像花灯游街,宫内演戏。天后宫平时兼作“福州会馆”多为纸商聚集处,用以洽谈生意及交流纸业行情。

    万寿宫位于古镇区街北,坐东朝西,临大街,为清中期江西旅邵商人所建。占地约500平方米,砖石构四柱三间单门,八字开牌坊式门楼,门楣为青石板阴刻篆书“万寿宫”三个大字,砖雕内容丰富、技艺精巧。有上下两殿,仅上殿供奉一尊巨型许真君塑像。该宫不迎神,不祭祀,实际被作为“江西会馆”是江西商人在和平的聚集和活动场所。

    在古镇东门内东北侧,有一座道教观宇――三仙宫,又名“灵仙观”坐西朝东,为上下两殿,供奉邱、王、郭三仙塑像。

    “延喜宝奄”位于和平主街的西面,距黄氏“大夫第”30余米,是镇区内唯一的奄堂。“延喜宝奄”始建于元朝,后几毁几建,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所建,20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修葺。进门便可看见“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弥勒佛,大殿供奉观音菩萨。

    众多的宗族祠堂、家庙也是和平古镇的特点之一。保存下来的就有歧山公祠、赵氏宗祠、廖氏宗祠、丁氏家庙等。

    位于北门的歧山公祠,又称“半山园”建于清光绪间,为朝议大夫、州司马廖德昌(名维周,号歧山)的享祠,是其孙传珍、传琼为纪念乃父而建。该祠原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请当时天津著名建筑设计师采集大量优秀的园林建筑式样再结合邵武地方建筑风格而设计建造的,而且从天津购来大量名贵花木种植,成为一处幽雅别致的园林式建筑,所以又称“半山园”现存单体建筑,单进、五开间,约300平方米,门楼前建石桥、泮池。祠内一株百年巨型茶花树,一到阳春三月,枝头便红花烂漫,幽香飘逸,沁人心脾。

    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有的全部铺河卵石。贯穿古镇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因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古建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古民居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东门街两旁老房子挤挤挨挨,多为砖木结构。街面铺设石板,块块光滑,雨后更是光洁如镜,如诗如画。诗云:“江南冷雨北吹斜,人影百姿映在街。洁石镜明非打锉,但凭千载万家鞋。”街面每隔100米就有一个用条石铺成,状似棋盘的图案,当地人称其为棋盘石。棋盘石有何作用呢?传统的说法是:和平历代都有大量的人士中科举或在外做官,他们衣锦还乡,荣宗耀祖,骑马或坐轿回来,进入城堡,每到一块棋盘石就停住,下马或下轿稍停片刻,以显示他的荣耀和光彩。还有一个作用是:有一定身分或地位的人家出殡,棺木每抬到一处棋盘石就停下来,让孝子贤孙们跪下叩拜,拜完再抬起棺木往前走。一般没有官职或身分地位的人家则没有在这里停棺叩拜的资格。

    和平主街两面近百条的小巷在高墙间蜿蜒,古朴、幽静、深邃,却蕴涵着勃勃生机。有诗写道:“壁剪裁天地,地幽碧落奇。巷深苔藓盛,天小白云稀。”每一条古巷都有一个名字,每个巷名都有一个由来。其中最宽处只有75公分,最窄处只有50公分的巷子,叫和气巷。因为两个人在巷子中相遇,必须同时侧身,相互谦让才能通过,故名“和气巷”潘家巷,封火墙高耸,因巷子里的住户大多姓潘而得名。潘家巷中间有一弯折,站在巷口看,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走进去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春”近百条巷子,纵横交错,犹如迷宫,陌生人走进去非常容易迷路,极具挑战性。

    和平古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许多传统的民间的民风民俗依旧传承下来,如傩舞、三角戏、民间曲艺、节俗、婚俗以及游浆豆腐、织造腰机布等等。和平游浆豆腐的制作工艺堪称中国一绝,它是用老的豆浆作为酵母,发酵而成,不添加任何的石膏与囱水,是纯绿色食品。和平的油炸豆腐别有特色,有诗赞道:“温柔玉板满盘鲜,扑入油花唱又颠。金甲披身香四逸,千烹万煮总缠绵。”还有“泥鳅钻豆腐”、“熏烤鲤鱼干”、“和平包糍”、“和平田螺”、“和平米粉”等烹饪绝活,名闻遐迩,享誉久远。

    和平还有“旧市三禁碑”除前面提到的“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石碑外,还有狮形山下的护林碑,禁止乱设摊点的石碑。狮形山下的护林碑,碑高1。2米,底宽0。43米,呈自然三角形。碑文曰:“合市公白,不许盗砍松杉竹、砍柴、挖笋,违者鸣官究治。”据老人说,此碑是明代所立,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从中可以看出,三百年前的古镇居民就深知保护环境的重要。

    和平早在唐天成元年就有五日一墟期。每逢墟日赶墟者达五、六千人之众,集中在长约600米、宽4-6米的和平街道上交易,造成拥挤和秩序混乱的局面。因此,清道光三年对街道进行修整,整顿集市秩序,并在和平街街口立禁碑一块,碑文为:“道光三年,合市修理街道。此处狭窄,上下人多,两边不许堆积卖物,违者公罚。”碑为青石,高1米,宽0。2米。现今,虽碑已不存,但至今街道两侧为集市设置的固定摊点仍在屋檐滴水以内,已成传统。

    岁月不紧不慢地流淌着,和平古镇静静地迎送着每个日出日落,聆听着熟悉又陌生的足音,注视着古镇发生的一切。古镇的人们也在日夜欣赏如歌、如画的古镇。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